2024年首轮香港春拍|现当代板块四大趋势香港巴塞尔艺术周的热潮还未完全退却就立马进入到香港春拍的热潮中。首轮香港春拍依旧由香港苏富比、香港富艺斯、嘉德香港和保利香港率先举槌。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年初苏富比宣布的重大佣金调整目前尚未开始生效,在本季春拍中依然延用旧的佣金制度。
在首轮香港春拍中,我们仅就现当代艺术进行分析。从拍卖结果来看,市场尚未回暖,藏家在做购买决策时依旧保持理性和保守,超高估价成交的作品鲜少,大部分仍集中在估价范围以内成交。经历过2021年和2022年的市场猛涨期后,中国艺术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高单价、破纪录的作品数量将减少,而价格合理的优质作品价值正在回归。
在市场预期较不乐观的情况下,各家拍卖行在拍品征集上采取保质减量策略。富艺斯香港率先举槌的New Now专场,完全聚焦在现当代艺术上,没有设计品类后上拍量有所精简,尽管如此,成交额却达到2439万港元,较去年秋拍增长了30%,成交率亦有所上升。香港苏富比增设了“Now当代艺术晚拍”专场,但将以往的现代与当代艺术两大夜场合并至一场,合并后的夜场仅有41件作品上拍,却赢得了6.35亿港元的成交额和97.6%成交率的好成绩。以及保利香港的上拍量也较去年秋拍减少了三成,成交率从80%提升至92%。
在首轮春拍中,未诞生亿元拍品, 最高价作品为以9595.9万港元成交的奈良美智《我愿今夜一睹璀璨光辉》。在可预见的市场低绪下,卖家释货意愿降低,市场缺乏重磅尖货压阵,使得市场更加冷清。粗略估算,各家拍卖行超估价范围成交、估价范围以内成交和作品流拍的比例大约在3:5:2。
高单价、破纪录作品的缺少,无疑和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投 资 信心不足和资金压力,直接影响了藏家对于艺术市场的参与热情,在竞拍出价时表现得更为保守和谨慎。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在经过连年高涨后已到达较高的价格水平,而当市场趋于冷静时,市场结构调整成为必然,以往价格过高的艺术品开始挤去泡沫,进入平稳过渡期。
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和草间弥生依然是亚洲拍卖市场的定海神针,在经济下行期仍能承受住市场的检验。此次奈良美智共上拍14件作品,成交12件,成交总额达1.4亿港元,其巨幅力作《我愿今夜一睹璀璨光辉》以9595.9万港元成交,领衔首轮香港春拍;草间弥生上拍10件,有4件作品成交价达到千万港元以上,其中《红南瓜》 以1800万港元逾低估价2倍成交,值得一提,该作在2012年首次上拍时的成交价仅为83.2万港元,2018年在保利香港拍卖以531万港元成交,可见其市场活力。
然而,同样被寄予厚望、在往年拍卖中有亮眼表现的“西方小花”在本轮的春拍中却表现不济,甚至成交遇冷。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的《静物》作为苏富比“Now当代艺术晚拍”专场估价最高之拍品遗憾流拍;西方热门年轻女性艺术家玛丽亚⸱贝里奥(Maria Berrio)的作品《兰花与小麦之间》及艾芙瑞·辛格(Avery Singer)的两件作品均未成交。此外,西方顶流超当代女性艺术家贾黛·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的作品《足迹的探寻》仅以184.15万港币低于低估价成交;在一级市场上一画难求的女性艺术家珍妮维·费吉斯(Genieve Figgis)的作品同样以低估价落槌,出现了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
作品的质量仍然是藏家在做购买决策时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拍卖行带来了西方“当红炸子鸡”的样板收藏名单,但上拍的西方小花作品大多尺幅略小、作品也不够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如今的亚洲藏家已过了盲目“追风”的时期,有着自己坚定的审美倾向和更系统的收藏规划,对于西方热门艺术家名单也不再是照单全收。
以“旅法三剑客”领衔的亚洲现代大师力量正在蓄势待发。早在2018年前后,旅法艺术家作品就迎来了市场热潮 。而在本轮香港春拍中,“旅法三剑客”的佳作表现依旧稳健,领衔二十世纪板块:赵无极1988年创作的汉城奥运海报原型巨作《04.10.85》以4038万港元成交;朱德群《力争上游》以3070万港元成交;本场上拍的两件吴冠中的作品的成交价均超过最高估价。
此外,其他二十世纪大师的市场表现也不容忽视:沙耆《翠华春色》估价为25-40万港元,经33次竞价以190万港元落槌,成交价228万港元,是其低估价的9倍;其本场另一件作品《争艳》以108万港元成交,同样远高于最高估价。
而来自中国的著名雕塑家朱铭在本轮春拍中表现也极为亮眼。其作品上拍量达到10件之多,成交率高达90%。自去年4月朱铭逝世后,其生前代理画廊亚洲艺术中心即宣布和艺术家基金会合作代理艺术家“遗产”,除去年于台北空间为其举办个展,今年亦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呈现朱铭个展,作为亚洲视野单元的重要亮相,其著名的“太极系列”雕塑在绘画为主的展会中吸引了不少藏家,据悉,作品销售也基本都是需要“排队等候”的状态。
疫情三年,国际市场看见了亚洲地区的巨大潜力,同时,亚洲的艺术推动者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逐渐重视并建立起自身的、属于亚洲的文化语境。此前196体育官方平台,亚洲现代大师的代理画廊和藏家大多集中于香港和,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画廊开始参与到亚洲现代大师的推广中来。去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上海空间推出艺术家林寿宇的个人回顾展,由伦敦林寿宇基金会担纲学术支持,展览聚焦林寿宇于1950至1980年代的重点创作,是林寿宇首次在中国画廊的大型个展。随着疫情后国际艺术交流的重新链接,以及内地艺术推动者的加持,现代大师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还有望持续扩大。
一度风靡全球的潮流艺术家在本轮春拍中表现较为低迷。村上隆上拍7件,流拍2件,成交的5件均以低估价落槌;而KAWS则面临2件临时撤拍、2件流拍收场的零成交窘况。另外,2023年在超当代女性艺术家成交排行位列全球第二的六角彩子,在本轮春拍中仅上拍1件,且低于估价成交。曾经市场火热的哈维尔·卡勒加(Javier Calleja)、埃德加·普拉斯(Edgar Plans)、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等遭遇去年严峻的流拍情况后均缺席本轮春拍。
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下,艺术品市场也在面临消费降级,而拥有大量“平替”之选的潮流艺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潮流艺术市场的参与者许多是年轻的新晋买家,缺乏对艺术品价值的识别能力,他们在购买潮流艺术品时往往将其作为时尚的消费投资,而当潮流艺术的高风险属性暴露时,消费降级导致的“退坑”现象层出不穷。
以村上隆为例,他曾与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并誉为日本当代艺术的“三驾马车”,曾长期占据亚洲艺术家成交额前三,但如今奈良美智和草间弥生依然价值坚挺,作品市场一路攀升至向世界顶尖当代艺术家看齐;反观村上隆则淡出了榜单。究其原因,高度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无疑是其艺术价值的稀释剂。频繁地进行商业品牌联名导致大量符号化商品涌入市场,加剧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艺术家工作室在创作压力下不得不发展成“生产车间”模式,雇佣大量助手辅助完成庞杂的创作。如今,社交媒体上关于“潮流艺术”的风评急转直下,致其市场数据下滑严重。
潮流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更替速度就像“潮流”一词本身,经历完短暂而又疯狂的鼎盛时期后,面临的便是全面退潮。买家不再盲目追求潮流的风格形式,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过去与未来。褪去浮沉后的市场才能真正的迎来价值回归。